Zoe

原来,我是个守旧派

  曾几何时,我都自诩为一个跟的上时代进步,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一切新技术、创想和新势力都报有很大包容度和理解能力的这么一个人。
       不过,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这样的想法最早出现在我对音乐的看法上。在这一方面我思考得比较多,我的情绪非常轻易地表现出来我对某一些新鲜的音乐的不待见。以前,我将它归因于所谓的“好”与“坏”,没错,我是坚持音乐有好坏之分的。(后来,有因为听到马世芳先生的言论,这一看法略微有些改变)。再后来,这样的情绪出现在电子科技,艺术设计、影视、文化作品中。在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新潮”时,我的内心真的是拒绝的。期间,我经历了一段自嘲的时期——轻易地说出:“我这个守旧的人,没办法”这样的话,但心里却并不那样认为。
      长大后,我发现自己并非是一个敞开心扉,乐于分享的人。(主要指思想和理念)。并不奢望去改变别人,也不希望他人来企图说服自己。那是因为,在十几岁的年纪,自己对思想与品味有绝对的自信,但世界上,优秀的人太多了,如果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没有流通和更新这一过程,很快,我便会死于自己的陈旧当中——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努力地改变。
       对我有所触动的是,一次李宗盛大哥为马世芳先生的书站台,在对谈中,李宗盛大哥的一句:“每个时代的音乐,有每个时代的强调,(后话是,所以你们自己看着办的写)”让我收到启发,有一种在脑袋深处,一个堆满旧杂货的小阁楼突然打开一扇窗的感觉。
       我脑袋里刚刚有闪过电影《午夜巴黎》,我很爱这部电影。到目前为止我看了三遍,每一遍感觉都大不相同。
       第一遍,从巴黎的大街小巷开始一直到男主人公在雨中消失,我的感觉只有“浪漫”二字。整部电影我的点都在具有浪漫轻快的男主角和未婚妻之间明显的矛盾当中。我感叹于这部“给所有浪漫主义者的一封情书”一样的电影,真如其所说的一样向我表达了浓浓的浪漫情怀。
      第二遍看的时候,我的关注点转移到了1920s,美轮美奂的爵士情怀,我流离在那个年代人物之间的笑言、感情和连结上。唆的一下,电影有把握带回到文艺复兴。见证了那个辉煌的年代。
      而直到第三遍,我仿佛才体会到伍迪艾伦想要传达的思想——每个人都想回到自己心中的黄金时代,我惊叹于,伍迪艾伦成功表述出来这一现象,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总有人会怀旧,总有人会认为以前的某个时刻才是最好的。
      这部电影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表达对现实的不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做的太好,就像现在的华语歌曲大部分我认为都和屎一样,是因为我认为以前的音乐太优秀了。一个人如果曾经见识过自己审美意识的顶峰之作,那么他的接受度将变低,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评价标准,如果自己非常自信,那么他的容纳空间将会变小。
       就像之前我看到有人说,纸质书会消耗森林。那么是不是在未来的某天,人们便会大量地提倡阅读电子书,最终会纸质书会不存在——我只是提出一种猜想。而在我的思想中,只认为纸质书是最好的阅读方式,并且不能适应其他阅读方式,那么我发现我是个守旧派。
       我认为一些影视作品曾经已经诞出过最为经典之作,那么我对于后世的翻拍与再现嗤之以鼻,那么我发现我是个守旧派
        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我有接触过辩论,在我的世界里看待辩论又不一样,对于如今大热的【奇葩说】当初心里也存在意见,究竟辩论综艺化对辩论来说是福还是祸。少爷没能解答这个问题,我当然更不能。但至少当初心存抵触的时候,我发现我是个守旧派。
       在我刚听见电子流行音乐的时候,我不知道avicii和David guetta算不算,后来有clean bandit,再到后来我听到很多并不出名,有一两首代表曲的这样的电子音乐人的音乐,我惊喜地发现,剥开电子,人声和旋律都是如此优秀,这部分还算是主旋律+电子这样的形式。我还听到很多直接用电子做成的旋律这类的音乐,对于我来说,到今天,电子依然是我想逃离的部分。
       前段时间,我获得了新的认知,我终于得到了一个结论。为什么我下载电子音乐那么容易,而真正能在我脑袋里留下记忆得却很少,最终我还是删掉了当初我认为特别好听的电子音乐。原因在于,我发现电子音乐的创作有一定的模式,或者说他有很多元素和板块,连结和组合形式变得尤为重要。这和我们在iTunes上看到的很多音乐之作软件一样。当然这么说有点找打,这只是我的理解。我忽然想起,bigbang的音乐非常优秀,但为什么再也写不出来像《谎言》《一天一天》《红霞》这样的歌曲,很大程度上是流行趋势使然。(我是VIP,没黑他们)。总结起来说,它少了一种情感。我一直认为旋律是依附在情感上的,像一条流线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到现在总有忘不了的老歌,总有你删也删不掉的那些能够给你心里疗愈的歌曲。他的旋律的创作,包括歌词的恰到好处,平仄的讲究,甚至当时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经历都给这样的歌曲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在里面,简单来说,厚重。比如说李寿全《张三的歌》,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甚至连《童年》这首歌,歌词的讲究都超乎我们的想象。而现在的歌曲(某些哈,不是所有)更像是画设计快题一样,一个字,太薄。
       说了这么多,那么对音乐有这样想法的我,我发现我是个守旧派。
       我现在已经跳脱出自嘲的这个阶段,我是真切地发现自己在守着一些过去的东西,视若珍宝,奉为经典。
       我不知道今后心境还会怎样变化,但我确信,接纳新事物的必要性。
       最后,我想用马薇薇小姐的一句话来ending:你认为神圣的东西,绝不会被玷污,而轻易被玷污的东西,它并不神圣。

评论(3)
热度(2)
© Zoe | Powered by LOFTER
上一篇 下一篇